当前位置:

【电院校友】专访78级校友中科院院士包为民


前言:为了深入实施大学文化建设计划,加强与广大校友的联系,不断增进校友与母校的沟通和交流,凝聚校友力量,传递母校情感,扩大校友影响,提升学校声誉,在校长基金特别支持下,由党委宣传部、校友总会、学生工作处等单位联合,日前正式启动了面向各行各业优秀西电人的专访工作。这一专访工作是继“西电往事”之后,学校在讲好西电故事、传承西电精神方面推出的第二个重要策划。为此,我们特开设“西电校友”栏目,对专访内容进行刊载。欢迎广大师生为本栏目提供采访线索,联系邮箱:news@mail.xidian.edu.cn,联系电话:81891719。

一夕巧缘入西电 卅年不改航天梦

——专访78级校友、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为民

■文字整理付一枫

2015年11月18日下午,78级校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为民返校做报告。报告会后,西电校友工作组对包为民院士进行了专访,以下为采访内容。


包为民院士(右二)与专访组成员合影

军队情结,因爱好与西电结缘

记者:您是在哈尔滨出生的,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当年高考时,为什么会选择在西电上学?如何选择了电子工程系信息处理专业?

包为民:我祖籍是浙江镇海的,但我出生在哈尔滨。那时候我的父母在哈尔滨军事工程(简称:哈军工)工作。跟咱西电一样,哈军工也有深厚的部队传统,是部队的学校。因为父母都是军人,我作为军人子弟,从小就对军队有很深的情结。

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爆发,因为形势原因,我从哈尔滨到了苏州。1970年,哈军工开始内迁,所以,我的小学到高中期间,便随着父母在哈尔滨、苏州、重庆、长沙之间辗转,最终到了现在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附中毕业。

我很幸运,高中毕业后正好赶上了高考恢复。77年我参加了一次高考,但因为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没有考上。78年,我再次参加了高考,报志愿的时候,父母建议我说,西电在信息技术方面有很大优势,而信息时代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再者,父母觉得男孩子就该出门去历练,因而就选择填报了西电。

当时选择专业时,也没想到现在会从事航天这个行业。选择这个专业,父母给了我很多建议,主要出于三方面的考虑:第一,他们认为信息行业将来发展势头比较好,可能是一个主导的产业。第二,考虑个人的爱好,我是一个无线电业余爱好者欢电子行业,所以倾向于电子类的专业。第三,权衡比较文科、理科、工科,因为我那时候比较喜欢动手实践,还是选择工科好。综合这三点,当时就确定了信息处理专业。

全心投入,老师的唯一考核指标就是把我们教好

记者:您对当年西电的学风、校风有何印象和评判?有没有一直难以忘怀的事?

包为民:到西电后,我们当时是恢复高考后最早一批学生。学校把我们视为掌上明珠,对我们关怀备至。老师们都有一种浑身劲儿终于有地方使了的感觉,他们传授知识时的执着和认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西电和其他学校不大一样,就是每班都配有单独的指导员,有军事化管理的味道。老师和指导员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无微不至。我读书那会儿,高年级是没有学生的。我们是独苗儿,老师的精力完全地倾注在我们身上。不像现在,老师可能需要同时面对好几届学生,带好几个年级的课。尽管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学校的教学资源保障做得非常好。虽然教学硬件条件远比不上现在,但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如此丰富的资源在国内也是比较少见的。

前一阵子,郝跃院士带我参观了学校的新图书馆,见到许多学生在桌上堆一摞书以示占座,这跟我们那时真是不一样。我读书时,每班都有各自的小教室,大家的座位都是固定的,不需要占座,谁不在一眼就能看出来。之前毕业30年聚会时,我们还回到了老教室,还在一起回想当时谁坐在哪个位置上。因为那时的教学资源充足,到了自习课,老师们有事没事了都会来教室里转转,给大家讲讲学习中的难点,或是跟同学们讨论各种问题。老师的全部精力和学校的教学资源都完全投放在学生身上了,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当然,现在学校教学条件越来越好了,教学楼拔地而起,不像我们当时因为学生少,主要活动区域就是主楼、东大楼和西大楼。有这样的对比其实也可以理解,现在老师不仅有教学任务,也有科研任务,学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不像那时考核教师的唯一指标就是有没有把学生教好。

多彩校园,课余活动中的收获影响一生

记者:就读西电期间,课余生活是怎样安排的?

包为民:印象中,我的同学学习都非常刻苦。大家都有一股把失去时间抢回来拼命的学习精神。我不算班里最用功的那一拨人,即便是如此,在西电四年,我也始终没去过西安的许多名胜古迹。第一次上大雁塔,还是工作好几年后到西安出差时去了一回。那时候的校园生活比较单纯,主要就是学习。在文革结束的大环境下,大家对于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还是非常珍惜的。

除学习外,西电的校园生活也很丰富有趣。还记得第一次到西电,见到那种用玉米面压出来再蒸熟的钢丝面,上面浇着卤,远远看着金黄色的,很好看。我心里还在想,有鸡蛋面,挺好!结果一吃,压根不是那个味。在吃穿用上,当年和现在确实不能比,但这些也都是校园记忆中一些有趣的小插曲。

虽然当时的生活条件比现在差,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都十分融洽,相互间的感情十分深厚。班里同学的年龄跨度很大,甚至包括很多“老三届”考进来的同学,入学时年龄最大的同学33岁,最小的同学才15岁。我18岁上大学,年龄比较正常。这些年纪大些的老大哥、老大姐都是参加了工作后又回到校园的,他们上过山、下过乡、扛过枪、开过机床,算是走入社会又重回校园吧,生活经历比我们要丰富得多。我们很喜欢跟在他们后边转悠,听他们讲一讲人生经历,很有意思。这种特殊的班级结构,让我们的学习生活很丰富,对我们的成长也非常有帮助。

那时候同学们对参与课余社会活动也很积极,仅我们班就组建了篮球队、排球队、羽毛球队,甚至还有个小乐队。我属于比较积极的,不仅参加了田径队,练起了中长跑,还是篮球队、排球队、羽毛球队以及小乐队的成员之一。龙建成副书记之前告诉我,学校现在还保留着我那时的运动会参赛成绩,据说我是改革开放后一项全校中长跑记录的保持者,听了真的很开心。当时我还是小乐队里的小提琴手,班里共有四把小提琴、一个扬琴、一个手风琴、两三把二胡,凑在一起很热闹。我到现在还保存着一张小乐队练习的照片。

学习生活虽很紧张,大家也还是需要通过这些课余活动来进行调节。学校、班里的学生会经常会组织类似的实践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融入集体的过程,很好地锻炼了我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毕业后我进入航天部从事航天方面的工作时,深刻地感受到,航天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仅靠一两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组织一个小乐队、一场运动队、一次合唱,我在西电时得以充分锻炼的团队合作能力对我后来开展工作很有帮助。如果没有这些历练的话,学生走出校园可能就会发现不会与人打交道,也很难融入集体,对人生发展就很不利了。

记者:丰富的课余生活给您带来了哪些影响?

包为民:西电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对我后来参加的工作也很有帮助。本来动手能力就是我的强项,在上大学前就常常自己组装简易的无线电装置,或者捣鼓捣鼓电视机。后来西电开设的例如电装生产实习实验课等,进一步锻炼了我的实践动手能力。到了工作单位,我深刻体会到这种能力的重要性,即便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不会动手,也很难出色地发挥自己所学。从事工程方面工作的人离不开做实验,一个好的飞行器设计完成后,总是要通过各种实验检验设计的正确性。特别是一些新型的飞行器,难以用传统方法检验,就更需要我们研究出一些创新性的实验。

对于飞行器信息学系统、电子学系统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干扰——怎么降低干扰、提高信噪比,在复杂的大系统中,干扰无处不在。我记得在我参加工作后,导弹发射的过程中,就常常被干扰的问题所困扰——一开始干扰太大,系统几乎都瘫痪了,完全没办法正常工作。这些问题都是靠我们在学校学到的扎实理论和实践训练基础一点点、一步步解决的。

以科研为本职,以参政为航天谋求更好的发展环境

记者:请给我们介绍一下目前您从事航天方面工作的收获?

包为民:我是幸运的。高中毕业赶上恢复高考,我考上了大学。改革开放恢复高考30年时,中央电视台曾采访过我,我当时就说,我最感谢的人就是邓小平。没有邓小平这个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就没有我这个火箭导弹的小设计师。大学毕业,赶上国家一批重点工程上马,我参加到航天事业中。在我工作取得成绩的时候,政府又给我特殊津贴。参加工作后,我很幸运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技术高峰攀登,第一代航天人解决了我国战略武器的有无问题,我赶上了技术跨越阶段,要求研究技术先进、精良、实战能力强的战略武器。

1982年从西电毕业后,我便成为了航天人,参加了多种型号导弹的控制系统的研制。航天工作让我做事变得更加认真、细致,考虑问题时更深入、全面,因为每一次的试验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需花费数以亿计的资金。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我们需要在试验前考虑尽可能多的问题和方案。

当不幸遇到发射失败,老专家和领导就会鼓励大家,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这是航天人必备的团队合作精神——“有问题共同协商,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就是航天团队作风的具体体现。多年的航天工作使我遇事情沉重果断处理、遇困难保持稳定心理、遇问题追根究底,对航天事业的感情和责任是激励我工作的源动力。

作为我国航天运载器总体及控制系统领域的工作者,我主持了中国新型远程战略导弹的控制系统设计工作,使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能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我感到十分自豪。

记者:您刚刚给西电的学生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很快又要离开西电,行程十分紧凑。您现在身兼科研、学术等多种角色,又是政协委员,您是如何平衡时间的呢?

包为民:如果按比例来说,我分配给科研和学术的时间大约占到95%。比如重大型号的发射,技术上需要我们科技委专家来把关,能否发射、发射中将遇到什么问题,都需要与技术人员一起探讨、决策。作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院长,我也需要结合工程实际与学科专业发展,带领老师和学生们攻坚克难,为国家培养合格科技人才。

参政议政在我的工作中仅占到5%左右,虽然时间较少,对我学习中央每年的工作部署、了解国家的发展状况帮助很大,每年的两会以及政协组织的调研我都会认真学习,并挤时间参加相关的考察活动。政协调研虽然很少涉及航天领域,但是我们得以整个社会的视角,去观察不同的层级、不同的行业正在面临什么样的现实问题。这是了解老百姓对国家政策看法的有效渠道,我觉得这样的调研很有意义。

强大的国防、航天技术,在和平年代为人民创造了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政协这个平台宣传航天、普及国防意识,让广大的老百姓了解到,航天在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什么时候,人民的国防意识和安全意识都不能淡薄。清朝时,中国的经济体量很大,然而国防实力薄弱,最终,中国沦为当时西方诸侵略国口中的肥羊。如今,中国不能再当肥羊。我们要努力发展航天技术,建设强大的国防。

投身航天事业,航天精神与西电精神相通

记者:学校的许多青年学生也想要投身于祖国的航天事业。您觉得作为一个航天人,必须的品质、精神和能力有哪些?

包为民: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员,科技理论基础、科技创新精神和思维、科研团队精神、领导能力以及心理素质都是不可或缺的。

航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专业技术面也非常广。作为一个合格的航天人,除了和其他科学领域一样需要一个基本技能以外,还需要具备这么几条:一要热爱祖国,热爱自己从事的航天事业。这点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没有这种热爱就搞不好这项事业。二要能够融入航天文化。航天文化内涵很丰富,比如现在我们常说的航天精神,包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等。大家赞扬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这些都是航天文化的精髓。这些精神与我们的西电精神其实都是相通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把集团文化凝练为勇攀高峰、永不停步、永保成功、勇创第一。我们的每一分子都融入到这种航天文化中。这些文化是老一代航天人创造并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和凝聚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两弹一星”和ZRHT飞机辉煌的成绩。

另外,对于航天人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基本功也很重要。航天人既要能面对成功的喜悦,也要能承受失败的压力。航天人就是在不断的成功和失败的考验当中,一次又一次去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所以一定要有特别好的心理素质。承受不了失败的人,就干不了这个行业。

航天是国家重要发展领域。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里提到,我们国家经过中长期的发展,科学技术领域要在八个重点方面得到发展,其中就包括航天技术的一些尖端领域。现在我们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很多领域需要探索。中国航天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优秀青年学子为之不断奋斗。

记者:西电空间院自主研制的“空间实验一号”前不久搭载运载火箭升空了,您还来看望过小卫星团队的师生。当前低成本发射、小卫星发射是航天界的热点,这对中国火箭提出了什么挑战?控制领域面临着什么新的课题?

包为民:降低发射成本是我们未来航天发展的一个重点,全世界的航天人都在积极研究低成本发射。航天要做到像航空一样,水平起飞,水平降落,使人类能够自由地、低成本地进入太空,那个时候,人类才算真正征服太空,拥抱宇宙。

中国在役的火箭运载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的发射成本还是比较高,这涉及飞行器的设计方法、设计准则、制造工艺等多个方面。我们的设计准则较为保守,对误差带的选取偏大,设计理念不够精细,这样设计出来的火箭固然坚固可靠,但是也比较笨重,而且运送载荷的能力也损失较多。

在保证发射成功、火箭有效载荷能力最大化的基础上降低发射成本,这才能体现出设计和制造水平。用最小的代价,把卫星和飞船平安送入太空,这是我们航天人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小卫星的特点是功能单一,体积小、成本低。小卫星的出现,使大众进入卫星领域的门槛低了很多,卫星不再是航天独有,企业、学校甚至个人将来都可以制造、发射和拥有属于自己的卫星。

今年9月20日,西电空间院几名大学生自主研制的“空间实验一号”皮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搭载发射升空,主要开展超低功率的星地通信试验、氮化镓(GaN)器件空间效应试验等。这颗小卫星的全部研发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老师进行辅助指导,这样的科技活动非常有利于青年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能力的提升。

感恩母校、建言献策

记者:学校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校友的关心支持,请您结合航天领域的工作为学校提一些意见和建议。

包为民:西电的学风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我,西电的老师传授给我坚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科研风格与实验技能、科学素养和工作方法,这些都是我生长的坚实基石。西电培养了我,在我走出校门后,我和我的同事、长辈一起研制导弹武器,打造我们国家的安全基石。在庆祝建国50周年、60周年的国庆阅兵仪式和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的阅兵仪式上上,都有我们研制的战略导弹系列,这向世人展示了我们国家是具备制造高端武器的能力,可以说是我国捍卫和平发展环境的杀手锏武器。现在搞WQZB就是为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我们国家当年如果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今天这样的辉煌成绩和国际地位。

下一步,航天控制技术将向着自主、智能的方向发展,并将引进新的材料和新的技术,这其中包括微纳米技术和新概念的动力技术等。新的动力技术将使火箭的运载能力更强,新概念飞行器将满足人类各种太空飞行需要,而新的控制技术将令飞行器的更加智能、飞得更精彩。在新的世纪里,我们有新的战略装备,为和平崛起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我希望母校能有更多创新型人才加入到完成这一项高尚、长久且艰巨的任务的队伍中。

《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将者,智、仁、敬、信、勇、严也。”智以择向,仁以服众,敬以招贤,言以必信,勇以夺魁,严以律己,这一标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适用,希望广大西电学子以学习为根本,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学科交叉,增强国防意识,积极为国防事业做贡献。

记者:母校还有很多关心和支持您的师生,尤其是以您为榜样的青年学生,为激励他们走向成功,您想对他们提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包为民:人才培养始终是航天事业的首要战略。我国航天事业已经凝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这些优秀人才组成了中国最年轻的科研队伍。可以说,人才战略是中国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过程中的首要战略。目前中国的航天人才队伍正处在壮年期,ZRHT队伍平均年龄在34岁左右。在科研一线,我们的主力军大多是“80后”,总设计师以‘60后’、‘70后’为主。这个年龄结构非常适合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

在我们看来,三大特点、五型人才,是当下培养年轻航天人才的主要路径。三大特点指的是:老一代航天人甘当人梯,主动让贤;领导敢于压担子,善于搭舞台;针对个人优势,因材施用。我们还把航天科研人才划分为“大家”、“帅才”、“将才”、“全才”、“专才”五种类型——“大家”是院士、国家级的专家;“帅才”是能驾驭整个工程的大师;“将才”是领域领军人物;“全才”是综合性人才;“专才”是专业领域人才。”我希望青年学生能认清自我,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点进行培养和发展,最终打通成才之路。

在国家整体改革创新的大环境下,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方兴未艾的时代潮流中,西电应该争当排头兵。我们现在看航天未来二、三十年的路,还有很多困惑,2030年的前景如何,现在还看不清楚。但是信息产业的未来几十年仍然是大的发展机遇期,无论是社会经济、人民生活,还是国防WQZB,信息化是一个大趋势,有太多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来解决的问题。我们西电以电子信息为特色,有突出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机遇。

我想,西电要更多地走出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我很愿意尽我所能为学校多做点事。我觉得学校未来的规划很宏伟,发展的蓝图已经铺开,西电的明天值得期待。作为一名西电人,我由衷地感到振奋和自豪。

(本次专访组成员:校友总会办公室主任肖刚、党委宣传部部长吴秀霞、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执行院长李小平等)

【人物简介】

包为民,制导与控制专家,1960年生于黑龙江哈尔滨。1982年8月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处理专业,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作为中国航天运载器总体及控制系统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多项殊荣,是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信息来源:校友总会 http://news.xidian.edu.cn/view-51218.html